云南普洱茶信息|普洱茶信息网|云南普洱茶-欢迎您! 今天是: 用户中心 发布信息 用户注册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普洱茶产区 普洱茶新闻 普洱茶厂商 茶技培训 普洱茶文化 茶与健康 普洱茶经典 普洱茶具 普洱茶知识
市场信息 普洱茶企业 普洱茶图片 普洱茶茶城 普洱茶艺 普洱茶视频 在线音频 普洱茶问答 茶人博客 普洱茶论坛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普洱茶新闻 →  普洱茶文化新闻 → 新闻浏览:中国“茶文化学”呼之欲出
中国“茶文化学”呼之欲出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数:5269 更新时间:2009-09-26【字体:
 
中国“茶文化学”呼之欲出
 
 
 
     ——新中国60周年茶文化蓬勃发展 
 
   大杯饮,小杯品。——茶,已经超越了饮食的边界,在与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后,成为公众修身养性、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特性,既赋予茶文化广博的受众空间,也让其面临众口难调的困境。在褒贬参半中,茶文化不断进步。
 
  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歌舞、茶具工艺、茶艺表演……茶文化表现形式如此多姿多彩,普及面如此之广,已经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时代。(注:茶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可是,直至今日,茶文化的定义却莫衷一是。茶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而本文特指由茶引伸出来的文艺和哲学文化。)
 
    历史上,中国就有异彩纷呈的茶文化。在全世界保存最早、最完整的专业茶书《茶经》中,茶圣陆羽将饮茶描述为一种阳春白雪的、美妙的艺术享受。在下里巴人的世界里,茶文化则是聚众消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舍的《茶馆》就是一面明镜。

    “茶文化还处于复兴之中,远没有超越历史上的最高水准。数量上繁荣了,质量上却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天,茶文化遍布,然而,对它的现状和未来走向,大家却又倍感迷惘。进一步发展茶文化,必须首先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获得理论突破。”江西省知名茶文化学者陈文华说,“经过建国前几千年的积淀和近六十多年的发展,茶文化学作为一门理论和学科,已经萌芽,必将促进茶文化的超越,促进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盛世兴茶 茶文化日趋活跃
  
    梦醒象牙塔
   
    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虽然茶叶生产很快步入正轨,取得快速成长,但是,茶文化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茶生产。
  
    农业部原农业局副局长高麟溢说,“建国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喝茶被打上了资产阶级的标志,与贪图享乐并提。在那样的氛围下,茶文化要获得大力发展是不可能的。”
  
    然而,在民间,茶文化以民风民俗的形式保留下来。唐密茶道传人谢美霞说,“采茶歌、茶歌对唱、民间茶剧,虽然在革命歌曲盛行的时代没有获得大力发展,但却依然世代延续着。”
  
    另一方面,与“喝”相关的茶文化却基本在文革反四旧的浪潮中消亡殆尽。知名紫砂壶鉴赏和收藏家张学明说,“以紫砂为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遗留的紫砂文物被作为‘四旧’粉碎了。仅有的一家紫砂壶生产企业,也产量稀少,主要生产国礼壶。”
  
    “建国60年,中国茶叶发展了60年,但是茶文化只发展了30年,是从改革开放以后才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前,除了与茶相关的民风民俗,基本没有茶文化。茶文化,出现了断代。”不少茶文化研究专家坦言。
  
    改革开放后的茶文化发展,受益于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1981年,《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在我国茶文化领域引起轩然大波,引领我国茶文化研究走上了向历史取经的道路。
  
    在理论研究领域,茶文化终于重续前缘。然而,这时候的茶文化,还是睡在象牙塔里的瑰宝。
  
    热在民间
  
    在民间,随着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达,茶文化也以多种形式重新发展起来,紫砂壶首当其冲。张学明说,“1981年,香港收藏家罗桂祥,从宜兴紫砂厂订制了一批紫砂壶,而后,港台地区兴起了紫砂收藏热、炒作热。新出厂的紫砂壶,从几块钱的价格,攀升到几十块钱。紫砂名家与非名家,也越来越体现出了市场价值的区隔。”
  
    20世纪80年代,受港台紫砂收藏热的影响,我国内陆也掀起了一股紫砂热,成为民间第一波茶文化热。张学明说,虽然紫砂壶的发展历史已有五百多年,但在建国以前,主要是在上层社会士大夫和达官贵人之间流行,并且以南方为主,没有像现在这样遍及大江南北。现在,紫砂炒作热潮已经消去,但是,紫砂壶在民间的广泛普及,已经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时代。
  
    20世纪90年代,港台茶艺涌入大陆民间茶文化领域,在我国掀起了第二波茶文化热潮。来自台湾的茶艺师,在内地大兴茶艺培训。谢美霞说,“到了20世纪末期,茶艺开始成为茶馆和茶文化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那个时候,每个茶馆都开始组建自己的茶艺表演队。”
  
    “台湾茶艺其实取材于中国传统的功夫茶和日本茶道,与茶叶销售密切相关,商业目的性强于艺术性。”浙江树人大学茶文化系主任关剑平说。
  
    随着茶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台式茶艺表演缺少艺术性和文化内涵。于是,更有内涵的茶艺型式,在被复古或者创新中不断涌现出来。禅茶一味、唐秘茶道等富有哲理、修身养性的茶艺,慢慢发展起来。不过,这种“深刻”的茶艺,由于鲜少掺杂有经济目的,多数是由茶文化爱好者自己培育起来的,也往往“养在深闺人未识”,至今依然居于“非主流”地位。
   
    在另一方面,越来越重视市场的中国茶企,开始发现茶艺和茶文化的经济和营销价值,纷纷组建自己的茶艺队伍,继而创建自己的茶文化队,融合企业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特色茶传说等,创编出自己的茶歌茶舞。茶歌舞,企业力量,日益成为民间茶文化热的重要推手。在这方面,湖南白沙溪茶厂一直走在前列,千两茶系列歌舞,享誉业内外。
  
    火在文艺
  
    传统文化复兴热、紫砂壶热和茶艺热联手,带动了与茶诗、歌、影视等茶艺术的发展。2008年,“茶”作为中国文化的浓缩和代表,出现在奥运会开幕式上,成为茶文艺发展成就的美好注脚。
  
    茶文学,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我国积累了丰富的茶文学。早在唐代,卢仝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七碗茶诗》,将爱茶人的精神享受抒发得淋漓尽致,茶汤三碗“惟有文字五千卷”,“六碗通仙灵”,七碗已至“蓬莱山”,“乘此清风欲归去”。
  
    在传统文化的复兴潮中,茶诗、茶对联、茶游记、茶小说、茶戏剧等,重新活跃起来。2000年,王旭烽的长篇小说《茶人三部曲》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成为茶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影视方面,有《南方有嘉木》、《绿茶》、《月香》、《茶色飘香》、《茶马古道》等,都已经或将要在影视领域兴起一股茶热。
  
    茶书、茶报,也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2002年,《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创刊,开启了新中国专业茶报的先河。其后,各地茶杂志不断创刊。茶书网总经理陈龙说,近年来,从茶叶知识到茶文化,各类茶书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加快出版,茶书市场出销两旺。
  
    茶文化,是以茶为中心的文化,还是以茶为媒的文化?北京的老舍茶馆,就处在这场争论的风暴中。这家改革开放以来的标杆性企业,以茶为媒,搭建起了传统曲艺的大舞台,成为宣南文化、北京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窗口。
  
    在老舍茶馆的带动下,各地兴建了不少以茶为媒的传统文化活动中心,曲艺、书画等传统艺术,纷纷走上了茶馆的大舞台。茶,作为一分子,携手中国传统文艺,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茶文化创新 理论先行
  
     延续,是文化生存的最低标准。创新,发明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潮流,才是文化发展的最高目标。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继承、复兴了部分古代茶文化,借鉴了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并力图有所创新。然而,茶文化创新却举步维艰,这是一项从哲学思想到艺术、器具的深度变革。
  
    “改革开放30年来,茶文化发展很快。但是,与全国人民的期待相比,还不够快。”湖南白沙溪茶厂总经理刘新安说。
  
    “中国茶文化发展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像日本茶道那样的成熟产品。”关剑平说,“直至今日,中国茶文化依然缺少光鲜的产品。想象中的中国茶道,应该是独特的,是可以代表中国文化的茶符号。”
  
    “中国茶道源于茶,但又可以脱离茶,相对独立。”河北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舒曼说,“中国茶道,可以无茶有道、非茶而道,一杯白开水、一碗胡椒面,都可以喝出茶道的感觉。”
  
    “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创新,需要依赖科技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的融合。”原中国茶叶产销集团董事长于观亭认为,“现在的茶文化研究者,基本分成两种出身,一派是科技专家出身,另一派是文化学者出身。前者瞧不上后者的研究,‘名茶产地经常搞混,生产工艺一点儿不懂,不知道哪里产、怎么产,还能搞出茶文化?’后者也瞧不上前者,‘文笔没有文采,内容缺少人文,只有机器和工艺,也算是文化?’发展茶文化,需要两者各取所长。”
  
    “发展茶文化,不能抛弃传统文化。以紫砂为代表的茶具文化,在追求工艺美的同时,还应该吸取传统篆刻、绘画、书法,融合风俗民情,”张学明说,“而这正是年轻一代紫砂艺人最欠缺的。”
  
    在具备了或对或错的技术与艺术形式后,茶文化还缺少什么呢?它需要一个明确的价值定位。茶文化的价值在哪里?与宗教不同,茶文化不是追求来生的文化;与世俗哲学不同,茶文化不能提供任何追名逐利的便利,也不着重强调伦理与道德准则。
  
    在尘世的困扰和纷争中,在往世的期望和现世的追逐中,我们需要休息,需要心灵的对话。——这或许正是茶文化的价值所在。在先后被贴上政治、健康、投资收藏等符号后,生活方式成为新的茶主流符号——新茶俗正在形成。
  
   “创新茶文化,首先需要开拓理论研究,要首先研究茶文化的历史,寻找茶文化的发展规律,然后才能创新——这就是茶文化学科的历史使命。”陈文华认为,“虽然历史上有关于茶文化的历史资料汇编,但是,缺少理论研究,没有形成一门学科,还不能称为茶文化学。江西省社科院集中一批专家,多年来展开了深入的研究,茶文化学科逐渐成型,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茶文化学呼之欲出,是建国以来茶文化发展的结晶,是历史的创举。诞生后的茶文化学,必将开创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新局面。”
发布人:admin
● 上一篇新闻: 一位爱上了中国云南普洱茶的俄罗斯“美人鱼”
● 下一篇新闻: 中国云南普洱茶收藏投资与日常饮用必读问答
告诉好友】【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图片文章
相关文章
· [普洱茶中国新闻]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
· [普洱茶云南新闻]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
· [普洱茶中国新闻]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
· [普洱茶云南新闻]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
· [普洱茶中国新闻]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
· [普洱茶云南新闻]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
· [普洱茶中国新闻]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
· [普洱茶云南新闻]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
· [普洱茶中国新闻] 第十二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
· [普洱茶云南新闻] 第十二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
新闻评论
{$review}
新闻专题
 云南普洱茶信息·新闻
 8888
广告位置
热点新闻
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云
云南质监抽查茶叶结果·九
第三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
宜兴紫砂壶有毒?(央视非正
云南临沧·名茶“邦东昔归
《长期饮普洱茶易致骨质疏
128万元·1900年款蓝标宋聘
清明节·中国农历二十四节
云南西双版纳第一坝子·勐
云南省08年云南普洱茶出口
推荐新闻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
第十二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
第十二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
第十二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
关于我们 | 用户中心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云南普洱茶信息网·行业信息专业网站 http://www.cnynpec.com/· http://www.cnynpec.cn/ 咨询电话:(0)13888643081 15887832941 咨询 QQ:1259879281
中国云南普洱茶行业信息专业网站 建站十三年余 Copyright © 2005-2020 http://www.cnynpe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号,有事请Q我。 您是本站第位访客
云南普洱茶行业信息网·携手行业主流 拟建成为公众 健康 客观 专业信息类·且具公益性 代表性的云南普洱茶行业综合信息网站·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滇ICP备090118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