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信息|普洱茶信息网|云南普洱茶普洱茶文化 →  云南普洱茶茶人作品类 →  云南普洱茶茶人晏国珖先生作品 → 文化浏览:“临茶”走过的辉煌·(读晏国珖先生作品有感)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临茶”走过的辉煌·(读晏国珖先生作品有感)
——“临茶”走过的辉煌·(读晏国珖先生作品有感)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数:4245 更新时间:2009-03-29 

 

中国云南普洱茶茶人作家晏国珖先生作品分享

 

 

“临茶”走过的辉煌

 

 

 

    关于凤庆茶,曾读过晏国珖先生写的一段往事:记得孩提时,族中有位伯父,每年都要带领马帮到顺宁赶茶会,把大包小包的凤山茶贩运到贵州去卖。一年夏日,伯父风尘仆仆回到家中,未及漱洗,就忙着从马兜里抬出个拳头般大小的白铁皮盒,掀开盖来向亲友们展示说:“瞧瞧,这才是名不虚传的好茶,百斤难挑一两的金芽”。但此话传到外面变成是伯父在滇西发了大财,弄回一盒会发芽的金子,更想不到竟因此招来一伙毛贼,当晚翻墙入室,将那铁盒盗走……读来虽然有趣,却疑是晏先生杜撰出的一个关于凤庆茶的故事而已。因为金芽茶是凤庆茶厂1959年试制的新品(在国际市场售价500便士,为有史以来茶价之最)。而晏先生文中所描绘的分明是民国期间的事儿。但凤庆茶远在明清和民国时就以优美的茶质、茶味享誉中外,却是不争的史实。

  

    史载:中国的饮茶,始于泰山的灵岩寺。在古代中国寺院是最有条件研究茶叶的地方。因为寺庙都有一定的田产,僧人一般都不需要参加生产劳动,有足够的时间来研究茶的种植、饮用。还有不少人识文断字,通过著书写诗宣传茶文化。所以,旧时就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参禅前喝杯茶,一直是古代佛教徒的习惯。凤庆茶树的栽培和茶文化的传播,与寺院亦有一定的渊源。据市史志办段世琳先生分析,古代顺宁有一条北通大理、昆明,南通缅甸的“僧道”,是僧侣的宗教活动带动了凤庆茶文化的传播。《顺宁县志》里有这样的文字:“楚僧洪鉴名王绪和尚,来此……建立禅院,名曰‘太平寺’。太平寺为顺宁禅林第一寺,其谷间多有茶,味淡而微香,较普洱茶细,邻郡多购,觅者,不可多得”。这该是太平寺栽茶最早的文字记载,可惜寺院在后来的岁月里已经荒废,如今旧址已难觅其踪,不知所云。

  

    而流传民间传说的明万历年间土司勐老四由普洱觅得茶苗后,也是先由寺院僧人种植,后来民间效仿。当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来到凤庆时,住宿龙泉寺,寺里的住持曾用太平寺茶和“凤山雀香”款待他。实际上,徐霞客在凤庆的行踪就是一条寻访茶的屐旅。也许让他没想到的是,他遗留下的文字赋予了这块土地特殊的茶文化历史内涵。今天,这种原在诗禅意蕴竹炉上煎煮的泉茶,早已散入寻常巷陌的铜壶泥灶,与老百姓朝朝夕夕相伴了。

  

    掀开了凤庆栽茶历史正式一页的,是清代末代知府琦璘。“丙午(1906)年,琦璘由澄江移任顺宁知府。在顺宁期间,琦璘倡种茶,先由凤山试办,既效,户户种,遂成山山茶,劂后愈推愈广,几成全县之山皆茶……”(张问德《前顺宁府琦公璘殉难碑记》)。可以说,正是琦璘对茶树不遗余力的推广,才奠定了凤庆作为云南产茶大县的基础,一个新兴的茶业大县的雏形在上世纪初已经形成。

  

    茶叶好是因为这一方水土,凤庆的茶树多定植于平均海拔1700-2200米地带,处在“降雨伴随雾,天晴多下雾”的气候环境中,加之土壤结构良好,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实,呈酸性,这些都利于茶树的生长,也造就了凤庆茶叶色、香、味、形四绝的品质。清人张泓在《滇南新语》中记述:“顺宁府玉皇庙内,一旗一枪色莹碧,不殊杭之龙井。”

  

    凤庆的名气,因为茶叶的成全与滋养,一天比一天大起来,当时栽茶种茶是村民们农耕以外惟一副业,茶叶带来了财富,也是茶叶沟通了西南一隅与外界广阔市场的交流。当年凤庆茶远销康藏等地,因此经营茶便成为了致富的捷径。每到清明前后,凤庆街头到处飘荡着茶叶的清香。每逢此时,各地茶商云集于此购茶,遂成“春茶会”。凤庆号称为茶乡,茶创造了这座小城鼎盛的花样年华。遥想当年,这儿马蹄声声,人声鼎沸,以茶为中心形成了一条庞大的产业链,链条的最终端就是那些采自茶山的茶叶。辛亥革命后,茶叶销路渐广,外地及本县商贾,在顺宁开设商号,采运至下关销售或转运昆明……顺宁每年出产茶叶,达两万多驮。每年财政以茶叶税最多。熟悉凤庆的人都知道,凤庆是因茶而兴旺的。

  

    真正让凤庆成为名扬天下茶乡的,是天赋异秉的“滇红”问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内战频频,华中一带的茶叶受到影响。1938年,日寇侵华,我国东南产茶区沦陷,为开辟新的茶叶出口产地,我国著名茶叶专家吴觉农电邀冯绍裘先生赴滇考察。是年冬初,冯绍裘先生亲临顺宁县,于凤山茶园采摘鲜叶试制大叶种工夫红茶,名日“滇红”。据冯绍裘先生回忆:“滇红”问世后,国际市场上齐加赞美,认为外形内质都好,可与印、斯红茶媲美。据说英国女王将“滇红”置于透明器皿内作为观赏之物,视为珍品。……解放后“滇红”占云南省茶叶出口量的85%,为国家挣得大量外汇,立了功劳……在茶业界,说到“滇红”已不需要任何前缀,如今“滇红”犹在,斯人邈矣。

  

    时间走到二十、二十一世纪之交,以“滇红”为代表的凤庆茶处境忽然变得有些尴尬。市场上掀起的普洱茶热浪盖过了红茶。在中央台播放的专题片《疯狂普洱》中,看到了国人对普洱的追崇,也看到了昆明茶厂的红茶生产线已闲搁一旁,车间里的工人们正热火朝天生产普洱茶。机器无言人无语,看得人心里不免泛起一丝丝怅然。走进凤庆茶厂,这里一景一物,冷冷澹澹泛着流金光彩里的茶人茶事。置身其间,岁月错纵,照片上的冯先生,却仿佛还在温言细语道“滇红”,诉说着那些历史风尘里泛起的人间琐碎。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茶店里,留给“滇红”的位置,也只是柜中偏僻一隅的角落了。

  

    2006年,著名作家玛拉沁夫一行来到临沧,玛老笑言既然来到“滇红”的故乡,自然要品一品“滇红”的醇香。找到“滇红”专卖店,店主一见涌进这么多买红茶的人,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坦言他这儿虽是“滇红”专卖店,但红茶却不如普洱、绿茶好卖……。繁华可过之,但是“滇红”在凤庆人心目中的位置,是任何茶都无法取代的。在岁月的长河里,“滇红”摒弃着留给它的那些俗世的声音,在安静里能够让我们对它的源头进行仰望和探究,感受到凤庆悠长的茶文化品质。

  

    述说“滇红”,几乎就是述说凤庆茶的历史。一杯小小的茶,承载的历史,竟是如此的厚重,从喉间润润而下的,是茶水,也是时间和苍桑。一个小小的县城历尽世事沧桑后,依然延续着一个民族品牌兴衰的故事。对生活在今天的凤庆百姓而言,先人的历史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精彩的生活却留给了当代和未来。《阿甘正传》里说:生命像一盒巧克力糖,你永远不知道盒里乾坤。当凤庆不再以一个繁忙的边地重镇的形象彰显它的业绩时,生活便回到了平缓与安详之中。走在那古老的街巷里,空气里仿佛总是飘拂着若有若无的茶香。在这儿,你既可以触摸到由滇红写就的煌煌巨著,也能体味到寻常巷陌里的俚语茶情。

  

    对于凤庆来说,它并没有多少自然风光值得人留连忘返,这儿所有的“景色”都和茶有关。远远看去,漫山的茶树和山融为了一体,一垄一垄的茶,让人看到了茶叶的生长方向。

  

    在旧城里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凤庆文庙,这座初建于明万历41年(1606年)的古庙,见证了凤庆茶业的兴衰。在它的深处,只有这些事物仍在继续:古藤、石桥、石碑、石凳、洞经、茶道……一切都带着无形时间的印痕。树影婆娑,清清幽幽。走近它,仿佛走近了这座骨子里满是茶味的古城。也许茶和茶文化赋予凤庆的影响,正如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永远无法从人的血液里排除,哪怕是经过了如此漫长的岁月。

 

    如今一切都在悄悄变化着,但茶依然与小城的生活息息相关,六大茶山、龙润两大茶叶集团进驻凤庆建厂,让凤庆茶业添上了腾飞的双翼。凤庆人熟悉茶、看重茶,在凤庆人的骨子里,已深深烙下了茶文化的印迹。在他们的心目中,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一种能带来经济利益的元素,而是如同血液一样被视为凤庆生命的动力之源。

 

 

 

                               

文章来源:临沧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