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信息|普洱茶信息网|云南普洱茶普洱茶文化 →  云南普洱茶宗教文化 → 文化浏览:唐诗中的茶禅美学演讲稿(中)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唐诗中的茶禅美学演讲稿(中)
——唐诗中的茶禅美学演讲稿(中)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数:4530 更新时间:2011-07-12 
 
唐诗中的茶禅美学演讲稿(中)
 
 
 
 
唐诗中的茶禅美学演讲稿(中)
 
萧丽华教授(台湾大学中文系)
 
    《全唐诗》的中晚唐诗中还保有许多茶诗,也能一窥茶禅精神,并看出唐代茶文化。如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箓那知味。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余。 
    
    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 
    
    不辞缄封寄郡斋,砖井铜炉损标格。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 
    
    欲知花乳清冷味,须是眠云跂石人。[35] 
    
    此诗应是山僧茶会,刘禹锡应集时所吟咏的作品。从茶文化的角度来说,这首诗保留唐人茶道讲究现采现煎的时间要求(「自摘至煎俄顷余」),春茶抽茸,斯须炒成,用金沙泉水,入鼎后听聆水声如骤雨、松声之美,注碗后观赏茶沫如白云、流花,鼻闻茶香之悠扬、清峭,鉴察茶气阳崖、阴岭、竹下之别,品观茶色新芽连拳,似木兰沾露、胜瑶草临波。这就是有名的「蒙山、顾渚春」,山僧告诉刘禹锡,此茶最具「幽寂」灵味,此一「寂」字,也成为后来日本茶道最高的精神。日本茶道从露地、茶亭、茶室到茶器、茶花、茶语,无非在体现一「寂」字(千利休四规之一,详见下节论述),唐人茶禅中其实已经浮现此宗旨,如朱景玄〈茶亭〉云:「静得尘埃外,茶芳小华山。此亭真寂寞,世路少人闲。」(《全唐诗》卷583) 
    
    中晚唐诗僧文士的茶诗虽多,但茶禅美学未出上述之右,。至于「茶道」美学的展现,继颜真卿《水堂集》的联句之后,还可看到许多形式性的美感讲究。例如施肩吾〈蜀茗词〉说:「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山僧问我将何比,欲道琼浆却畏嗔。」(《全唐诗》卷494)这首诗可以看出山僧为茶会主人(相当于日本茶道的亭主),施肩吾为客人,茶会中有主客问答,客人要体会主人茶道中显现的禅意,施肩吾显然体会到仙意而非禅意,故不敢回答。这种主客问答的茶礼形式,也见于日本茶道中。再如皮日休的〈茶中杂咏〉与陆龟蒙〈奉和袭美茶具十咏〉(《全唐诗》卷611、620)各有十首诗,着重在咏「茶坞」「茶人」「茶舍」「茶瓯」「煮茶」等等之形容,也令人联想到日本茶道从「露地」「茶室」到「茶具」的一整套美学[36]。又元稹〈茶 一言至七言诗〉说: 
    
    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37] 
    
    此诗从茶具、茶器、茶色、茶乳,到时间情境等等,都有精雅的讲究。特别是「碗转曲尘花」一语,令人领悟到,日本茶道仪式中何以要旋转茶碗?原来是为了赏乳花茶沫所形成的图案。《全唐诗外编》还保有一首〈汤注汤幻茶〉云:「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工夫学不成。」[38]可为证明。而元稹诗中「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一语,也可补证笔者从皎然诗中推论唐人茶会、茶宴都半在清宵夜集的说法。夜半赏月,清宵看云霞,文人爱其美景,僧人悟其无常(霞)与真常(月)。禅理在无相外,茶道在有相内,唐代茶禅文化的精华,就在僧俗二众的茶会、茶宴活动中共同完成。 
    
    从中晚唐的作品中,大致可以观察到日本抹茶道所形成的茶艺、茶礼、茶境与禅道之全幅轮廓,这是笔者综览全唐茶文献(包括茶着、茶文、茶诗)所得到的初步成果;其次,笔者发现《全唐诗》中描写茶会之作,似乎随着大历年间贡茶院[39]的设立而兴盛起来,茶会常举行于当地茶山献贡之前,重要贡茶产地的刺史也成了茶会重要人物,由此可以推想,唐代茶诗的分布似乎有其时间(包括季节、时代)与地理(牵涉贡茶产地与茶会活动地)因素;再者,「茶会」与「茶宴」形式似有不同,茶会纯以品茶会诗,顶多点缀一些茶点茶果(参看「文会图」),茶宴则加上餐宴。这使人联想日本于茶会之中,主人会提供精心设计的「怀石料理」;而唐代由文人所招集的茶会与僧人茶会也有所不同,文人茶会常会加入歌妓舞女,提供除品茶、吟诗、**之外的乐舞表演娱乐,禅林茶会则以法为食,以茶为法,较贴切茶禅宗旨。 
    
    唐代茶禅美学除上述诗文所显现的痕迹之外,尚须辅以佛教传播与丛林制度来观察。据梁子《中国唐宋茶道》的考证,寺院的茶礼包括三个层次,供养佛菩萨、曼荼罗中的茶供、日常生活中的饮茶茶会。茶供的仪轨繁复庄严,重要节日重要活动场合都要用茶,点茶由住持亲司,仪式由维那率众进行,以示虔敬。比丘示寂的茶汤供养更为隆重,从「佛事-入龛-法堂挂真-举哀-奠茶汤-……」全套仪式凡三奠茶汤,非常严格。而日常饮茶茶会,也有一套仪式,主持的禅僧身分高低,区别着茶会层级的高下,这都记载在《百丈清规》中。[40] 
   
    唐代僧人赵州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每说话前总要说「吃茶去」。吃茶乃僧人每日并行的功课,因此赵州创出吃茶即坐禅、问佛乃至悟道之家风。《五灯会元》卷九「西塔穆禅师法嗣资福如宝禅师」条记载,和尚家风乃饭后三碗茶,可知茶已经是禅宗僧徒参禅悟道的一种法门。[41]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僧人在「茶堂」潜心论佛,击「茶鼓」召集僧侣饮茶的重要性[42]。而宋代茶风更盛,禅更走向士大夫化,「茶宴」因此成为重要活动。宋代有名的「径山茶宴」,每年春天固定进行[43],茶宴中禅师调茶示道,形成茶禅三昧。[44] 
 
    整体而言,唐代茶道美学已经由「煎茶道」[45]迈向「点茶道」[46],并建立了以禅为核心精神,重视茶道即禅经,以茶助涤心静虑,以茶为体悟禅道之法,以茶彰显和尚家风的茶道哲学。宋人所谓「茶禅一味」[47]与「点茶三昧」[48],在唐代都可看出端倪。

    [1]据余悦〈让茶文化的恩惠洒满人间-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综论〉一文的统计。见陈彬藩主编《中国茶文化经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页5。

    [2]仓泽洋行为滕军女士序《日本茶道文化概论》,指出:「茶道是发源于中国、开花结果于日本的高层次生活文化。……茶道传到日本,与日本传统文化相结合,获得了新发展,成为具有深远哲理和丰富艺术表现的综合文化体系。」(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4刷)页IV。

    [3]「茶禅一味」主要在悟,因茶悟禅,因禅悟心,茶心禅心,心心相印,因而达到一种最高的涅盘境界。「茶禅一味」的理念开展于唐代,但一直到宋代才出现专称。宋林表民编《天台续集》别编卷二中摘录陈知柔诗作:「巨石横空岂偶然,万雷奔壑有飞泉。好山雄压三千界,幽处长栖五百仙。云际楼台深夜见,雨中钟皷隔溪传。我来不作声闻想,聊试茶瓯一味禅。」这是茶禅一味最早的语源。关于「茶禅一味」,今人多认为乃日本茶道精神的延伸。成川武夫《千利休茶の美学》以为这四个字乃圜悟克勤手稿,辗转从一休宗纯手中传给弟子珠光。
 
    (东京:玉川大学,昭和58[1983]年)页9。

    [4]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的荼而解之。」收于陈彬藩主编《中国茶文化经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页5。布目潮沨《中国吃茶文化史》则提出「吃茶は中国少数民族起源か」、「吃茶は神农から始まつたか-茶の药用起源说」两种说法。(东京都:岩波书店,2001年)页29、43 标签(TAG): 台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