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信息|普洱茶信息网|云南普洱茶普洱茶知识 →  云南普洱茶来历 → 知识浏览:中国云南普洱茶产区古茶树考察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中国云南普洱茶产区古茶树考察
——中国云南普洱茶产区古茶树考察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数:7438 更新时间:2009-07-23 

 

中国云南普洱茶产区古茶树考察

 

 

 

    一只奇怪的“驴队”,背着帐篷、睡袋和防潮垫子,在哀牢山、无量山和双江邦马山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跋涉。队伍中,有年近60的茶叶协会名誉会长现任省人大副主任的黄炳生同志,有二十刚出头学生物的郭明辉同学。他们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旅游“背包客”,也不是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户外活动者。这是省茶叶协会三月上中旬组织科研、教学和政府部门对普洱茶产区的古生茶树进行的系列考察活动。80年代初,香港港九茶叶商会会长郭宏廉先生在广州交易会上告诉我,香港民众在长期的普洱茶饮用中发现:用越南、泰国乃至大陆广西、广东原料生产的普洱茶,应市可以,但不宜长期存放;而用云南大叶种原料生产的普洱茶,耐放耐泡,如加工得当,在长期自然陈化中去掉较为强烈的苦涩味,滑口陈香,必定成为普洱茶之极品。那些年在交易会上,广东、四川和贵州的普洱茶摊位上门可落雀,我的身边却时时挤满了港澳茶商。云南普洱茶得以传播发展,在众多的竞争者中独树一帜,这与云南普洱茶产区内丰富的古生和栽培型大茶树有着密切的关系。云南大叶种茶树品种对形成普洱茶独特品质至关重要的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茶氨酸和水浸出物含量都远远高于一般中小叶种茶树。目前发现的山茶属植物约有200种,它们主要集中分布于中国南部及西南部。其中云南47个种,广西22个种,广东20个种。就茶组植物而言,共有34种,云南就有31种和两个变种。在茶树形态特征上:栽培型茶树多属于茶系中的茶和(C. sinensis)和普洱茶变种(C. sinensis var.assamica);野生型茶树多属于五室茶系的大厂茶(C. Tachangensis)、五柱茶系的大理茶(C. Taliensis)。滇东北、滇东南和滇中地区也曾发现野生大茶树,但在性状上却与滇西南普洱茶产区的大茶树不同。考察云南普洱茶种质资源,探索云南普洱茶凸显的生物学奥秘,是我们此行的目的。

    () 营地

     三月四日,考察活动的第一站——云南(原)普洱县的困卢山。著名影星张国立先生捐资两万在这里认养了一棵古茶树。张国立先生去年7月到昆明拍戏,第一天就品了我的陈年普洱茶,从此同云南普洱茶结下不解之缘。他见多识广,饮茶有品位,全家人包括夫人邓婕从此放弃了饮用多年的乌龙茶。为拍好古茶树的影像资料,我们出行前一天,他托人从北京带来他自己的专业摄像机。会摄像的郭明辉同学成了我们此行的摄影师。

      云南(原)普洱县宽宏乡的困卢山属无量山系。山多坡多,我们转了一圈也没找到合适的营地。还是黄炳生同志发现了一块平整的营地草坪。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山上过夜。红色极地户外俱乐部外号叫山鬼的李键负责指导扎帐篷。新驴们手忙脚乱,总算把营地建好了。山鬼同我开玩笑,“你真闹,把省级领导都引到户外帐篷里来了”。夜里,大家在聊旧时云南普洱府的茶马市场。其实。茶马市场交易的核心商品是盐。白天在困卢村看到几块被牛和羊添得光滑的岩盐,我还拍了照。云南不靠海,生活在大山里的少数民族吃盐是一个天大的问题。云南普洱的磨黑镇地下有盐矿,周围几大茶山的乡民靠它来生存。除牛羊皮张外,换盐的大宗商品是茶叶。普洱出现一个大的交易市场,成为云南普洱茶的集散地也就不足为奇。普洱过去产茶并不太多。70年代初,中越关系恶化,香港爱国茶商联合起来抵制越南普洱茶,并转向大陆寻找货源。73年外贸部急电云南省安排生产200多担云南普洱茶供应香港。省茶叶公司当年开始安排昆明茶厂、下关茶厂、勐海茶厂和普洱茶厂生产云南普洱茶。在往后的计划安排中,普洱茶厂的产量都是最小的。据史籍记载,滇南之茶均集散于云南普洱府,然后运销各地,故以云南普洱茶为名而著称。因此,历史上所指的云南普洱茶,实际上是以云南大叶种茶制成的晒青毛茶为原料、经加工整理而成的各种经自然陈化后的云南茶叶的统称。云南普洱茶销区将自然陈化的云南普洱茶称为“原旧普洱茶”,本身就有陈味。现代的云南普洱茶是将晒青毛茶后发酵处理而成,制作时间3-4个月,但没有陈味。要出陈味,仍然需要岁月积累。1950年以前只有自然陈化的云南普洱茶,没有人工发酵的云南普洱茶。16岁开始在广州经营云南普洱茶,现年86岁高龄的香港普洱茶人陆伟镇向我详细讲述了人工发酵云南普洱茶的历史。有时间,我会专门写文章介绍这段历史。有人不懂茶叶历史,将两者混淆起来,搞出什么普洱红茶、普洱绿茶、普洱。。。等等,令人发笑。
 
     唐时,银生府(现景东,辖景谷、普洱等地)有一李姓府官,酷爱茶叶。他告老不还乡江苏,竟然定居宽宏乡山沟,在困卢山植了两片茶园,困卢村一片有茶树372棵,另一片数量也差不多。看树龄,应该比勐海南糯山一般古茶园的历史久远。这些茶树很高,都在5、6米以上,要搭梯子才能上去采摘。树姿多开张或半开张,嫩枝多见有毛;叶长6—15cm,叶革质或膜质,叶面平或隆起,叶缘有细锐齿,越冬芽鳞片2—3个。估摸下来,整体产量不会太高,但旧时的茶价肯定是很高的。这些茶园伴随李家后人生活了几百年。民国时,后裔李明仁秉承祖业,以茶育人,捐资1825银圆,扩建了宽宏学校。李明仁还当上了省政府参议员。他去世后,人们在他的墓碑上雕刻了一棵茶树。

     清晨,我们从1700多米的营地出发,沿着弯弯曲曲的山涧小路上山。黄炳生同志走得很快,常在前面停下来等人。他以前是农业厅长,后来干了两届副省长,主管农业,常下乡爬山。看来锻炼和不锻炼是不一样。困卢山处于无量山下段,海拔不太高,只有2200多米,靠近北回归线南侧。张国立先生认养的野生古茶树长在70多度的山坡上,海拔2100多米。这里的自然环境没有遭到破坏,唯一的人为痕迹就是几个用油漆写的数字:JC253CM。就是说根颈80。57厘米。树高至少25米以上。这是困卢山最大的一株茶树,属五柱茶系的大理茶(C. Taliensis)。大树枝繁叶茂,从基部分三个叉。为同其他植物争阳光,树干直冲云霄,到树顶才出现分蘖现象。坡太陡,我们没办法丈量树幅。由于周围树林太密,广角镜头也拿不下全景,大家只好趴在地上找角度拍照。困卢山还有许多山茶植物,大小不一的野生茶树更是随处可见
   
      山不太高,但路却很远。今天走的路下不了十二、三公里。走在森林里,有树叶遮阴,还挺好受的。快到宽宏乡的几公里,没了树木,火辣辣的太阳照得大家汗流浃背,头脑发昏。农业厅糖茶办的马嘉小姐一声惊叫,大家的脑袋不敢再昏了。一条两米多长的竹叶青蛇横在路上。它伸着舌头鼓着眼,傲慢地看着我们,几分钟后才慢慢地钻进草丛。

 

 

 

 

 

 

 

 

 

 

 

 

 

 

 

 

 

 

 

 

 

 

 

 

 

 

 

 

 

 

 

 

 

 

 

 

 

 

 

 

 

 

 

 

 

 

 

 

 

 

 

 

 

 

 

  

      

      (二)千年古茶树

      考察栽培型古茶树,是云南普洱茶产区古茶树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先后到了勐海县的南糯山、贺开曼迈村和布朗山班章古茶园,到了澜沧县景迈古茶园。前些年,我们犯了一个错误,片面强调高产,强调低产茶园改造,大片古生茶园消失了。国家茶叶质量检测中心骆少君主任对我说,万亩成片集中的良种茶园不是好事。生态环境没有了,病虫害发生频繁,不得不大量使用农药。由于欧盟提高了茶叶农残限制标准,我几次到欧洲拜访德国茶叶协会和汉堡附近的OTG茶叶公司。OTG主管考夫曼先生在交谈中说,中国的“六六六”化学结构特顽固,施到土壤里二十多年不分解。长出的草有农残,兔子吃草农残转移到兔肉里,人吃了兔肉农残转移到人体。现在已有科学证据,这些农残是致癌物质。几年来,我们只好避开农残高危地区组织茶叶出口。茶叶是健康饮料,不是垃圾食品,如有农残可就健康不起来了。
         
     南糯山的居民主要是哈尼族。唐代南诏时期,聚集在红河中游两岸的部分哈尼族逐渐向南迁移,经元江、墨江、江城进入西双版纳。但哈尼族并不是南糯山最早的居民。哈尼族一千多年前到达南糯山时,山上已有蒲蛮人抛荒的茶园。蒲蛮人即今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濮人是云南最早种植茶树的民族,被称为“古代茶农”。1951年12月,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当时称省农林厅佛海茶叶试验场)在南糯山发现一株高550CM、基部干颈达138CM的古茶树,被尊称为“茶树王”。1954年,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考察了茶树王。1957年,国内茶叶界的专家、教授和学者对茶树王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论证,确定茶树王属于栽培型古茶树,是中华民族训化茶树的活化石。南糯山大茶树主要特征叶长椭圆形,叶长11厘米,宽4厘米左右,叶着生状态上斜,叶尖渐尖;叶色浓绿,叶肉厚而软,叶缘平,锯齿密而浅,主脉明显。芽头粗壮,淡绿色,茸毛多;育芽能力强。80年代以来,参观游人、车辆不断增多,茶树王周围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树体也受到许多损伤,1995年,南糯山栽培型古茶树王不幸“仙逝”。2002年5月8日,省茶叶研究所所长张俊及勐海县茶办主任曾云荣等人在南糯山偏远的山坡密林中新发现一棵较为古老粗大的栽培型古茶树。栽培型茶树主要特征是:以灌木或小乔木型居多,树姿多开张或半开张,嫩枝多见有毛;叶长6—15cm,叶革质或膜质,叶面平或隆起,叶缘有细锐,越冬芽鳞片2—3个。

    张所长和曾主任引领我们在古茶园中徒步行走几个小时。这一带有一万多亩的栽培型古茶林。南糯山年雾日为126天,年降雨量在1500—1750MM之间,相对湿度80%以上,海拔1400米左右,土层深厚,土质肥袄,具有大叶种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真是一方水土一方物。勐海现存古茶园五万多亩,主要集中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和半山区。新发现的古茶树在半坡寨的一个山沟里。树高530CM,树幅935 X 750CM,主干基部直径76。4CM,胸径40CM,第一分枝距离地面60CM,主干分6枝,树姿开张,树幅宽大,为大叶柳芽茶种。哈尼族正好在过他们的“洪喜节”,也就是春茶开采节。我看到两岁左右的小哈尼已经抱着竹杯在喝茶了。当晚我们的营地扎在离大茶树50多米远的山脊上。茶林里常见几个人才能合围的参天大树。这些树,年龄肯定比茶林老。我们都感到很奇怪,先人在开山种茶时,怎么没有毁林?难道他们当时已经注意到茶树与其他植物的生态关系?夜里又明又大的月亮静静地爬上茶叶树梢。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几百个春秋几十代人,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栽培型茶林在云南高原上默默地生长繁衍贡献,丰富着人类的生活。

     古茶园的自我生态平衡能力令我们惊叹不已。这里是茶中有林,林中有茶。古茶树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寄生植物,连罕见的兰花都开到茶树上。景迈古茶园的一棵茶树生虫了,成千上万的红蜘蛛蜂拥而上,撕咬那些虫子。马嘉小姐急忙叫来郭明辉同学。我们的摄影师不负众望,飞快地摄下那惊心动魄的场面。

     古茶园里难得找到一块像样的平地,我们只好用树叶铺地扎帐篷。哈尼族每家都在木屋前修一个水泥平台,用来摊晾茶叶。生产云南普洱茶的原料晒青毛茶,用阳光干燥,水分一般还会保持在12%以上。晒青毛茶含有高水分,在交易、储藏和运输途中仍在继续自然发酵。红茶绿茶讲的是新茶好;称茶中古玩的云南普洱茶讲的是特殊加工,岁月积累,陈化够。强调的方向完全不同。台湾有人出了一本画册,说他的云南普洱茶经冷库长期保存。前些天我同香港港九茶叶商会副会长、汇源茶行经理谭松发先生看后相视而笑。谭松发先生幽默地说,让他卖他的冰冻云南普洱茶去吧。陈年云南普洱茶不是在现代冰库里,而是在漫长岁月的青石路面上磨砺出来的。那些年,我几乎把昆明所有的防空洞租下来存放云南普洱茶,后又多次改造宜良茶厂云南普洱茶发酵车间,组织科研人员进行云南普洱茶防治螨虫和陈化试验。这些活动,为云南普洱茶的成功制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去年参加思茅云南普洱茶叶节,思茅地区茶叶协会黄灿辉秘书长带我和骆少君女士在茶叶城转了一圈,品尝云南普洱茶。有几个摊位上牛吹得山响,茶却做得不怎么样。没喝到好的陈年云南普洱茶,我一直兴趣不高。在靠中间门道的一个摊位上,泡茶的小姑娘给我们递上一杯云南普洱茶。饮之,陈香沁肺,我眼睛发亮了。女孩说这茶有二十多年历史了。问在那生产,答的是澜沧。靠谱。“澜沧茶厂吗?”刚问完,正在招呼门面的老太太回过头来盯着我。她认出来了。80年我在春交会上卖超了云南普洱茶货单,公司让我自己下去组织货源。我跑了一圈,认识了当年负责审检工作的下关罗乃忻厂长和勐海邹炳良厂长。澜沧县有许多古茶园,澜沧茶厂刚新增加为普洱茶生产厂。老太太叫李美英,负责品质审检,她丈夫王永泰是厂长。有一批茶,厂里认为做坏了,正着急。我告诉她没问题,可立即安排调省公司。又让她留好货尾,将来会是好茶。李美英告诉我,喝的正是那批茶。她特意包了一包送我。

     有太多人在云南普洱茶上作假,特别是在牌子和年份上作假。张国立我们在曲靖进了一家茶馆。负责文化工作的曲靖市委余潮副书记问喝什么茶。国立说老邹在这里,就喝普洱吧。茶上来,喝着有香港茶客说的“水新味”。国立对我挤挤眼,有趣地说了句“酱油汤”。我到架子上把茶拿下来看。这是一块七子饼茶,标明存放了五年,名称为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我告诉茶馆老板是假冒的。老板说他可是化了大价钱买来的。我在省公司干了二十多年,84年当副总经理,92年到2000年当总经理。80年代末,外贸体制改革,分公司的名称早就不再使用。90年代正式名称是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这块茶三个月就可以做出来。茶馆老板大呼上当。古茶园生产的晒青毛茶,是普洱茶的上好原料。但这方面的作假更是惊人。易武的茶价上去了,各地把茶拉到易武,挂上易武的牌子高价出售。勐海的茶好卖了,德宏、保山的原料也拉过来压制。

     目前市面上的混乱局面,是一些不负责任的出版物误导的。台湾2000年底出版的《普洱茶谱》就颇多谬误。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1950年9月成立,1958年4月结束。该谱56页40项刊印图文,说佛海茶厂20世纪40年代生产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的红印中茶牌圆茶;同样是40年代,59页42项和60页43项上又出现勐海茶厂生产的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的早期绿印中茶牌圆茶。50年代,省公司只安排勐海茶厂生产侨销和内销饼茶。69页52项竟然刊印图文,说下关茶厂20世纪50年代生产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的中茶牌铁饼圆茶。更离谱的是,71页54项还有20世纪80年代昆明茶厂生产的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中茶牌圆茶。我略举一、二说明问题。有时间,我还要专门写篇文章详列其错误之处。错谱导购,茶价会出入成千上万元,且不误人。

     常有人问我,云南前些年为什么没有见过这种云南普洱茶。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云南普洱茶是晒青毛茶后发酵的产物。后发酵有两个途径,一是自然陈化,成型时俗称云南普洱茶生茶、生饼茶(或青茶青饼);二是人为加湿加温渥堆,成型时俗称云南普洱茶熟茶、熟饼茶。如前所述,我省是73年才开始在昆明茶厂试验人工发酵云南普洱茶。这以前只是生产烘青茶和晒青茶运销四方。云南普洱茶是长途运输交易和长期存储过程中自然发酵形成的商品,因而形成云南人在产区喝的是上段——晒青毛茶,广东、港澳和东南亚茶客在销区喝的是下段——云南普洱茶的消费格局。正是这种格局懵了许多消费者。香港每年消费四千多云南吨普洱茶,日销量都在十吨以上。在香港上茶楼酒家,如不事先声明要香片、龙井、铁观音或红茶,提供的肯定是一壶消滞去积的云南普洱茶。60年代,为援越抗美,香港德信行鼓励茶商向越南采购越南普洱茶原料。文革期间,大陆供应断挡,云南腾冲人周琮等一些香港茶商到泰国人工发酵泰国普洱茶应市。八十年代中,我还专门邀请周琮先生到昆明和勐海茶厂交流云南普洱茶制作工艺。有人拿了一块说是60年代思茅生产的熟饼请我鉴定,我没开汤品尝先告诉他是吹牛的(就是假的)。什么都可以作假,但岁月假不了,沧桑岁月流失在云南普洱茶上的陈香和滋味假不了。

    (三)左一为新一号大茶树的发现者扎姆曰

     我们的出行计划没有安排澜沧县的帮葳大茶树。考察完景迈古茶园,在惠民吃的午饭。思茅茶树良种场场长扬柳霞女士极力推荐帮葳大茶树。去帮葳,今晚到双江就会很晚。我们最后还是下了决心。

     上允出去几公里,向右转入一条沙石路面的县乡土路。路很宽,修得也很平整。走了20公里,进入一个有一段水泥路面的集镇。文东,我的心一紧。认出来了,那是供销社,那是我和我的她吃过“米泔”(用红旱稻做的卷粉)的食馆。三十年前,这里叫文东公社,现在叫文东佤族乡。76年,我当工作队在文东公社芒糯佤族山寨生活了一年。工作队里有一个名叫谭晓铃的女孩,比我小一岁,刚从中医学院毕业,在省中医院工作,是工作队的随队医生。谭晓铃眉清目秀,娇小玲珑,红扑扑的脸盘,写得一手好字,唐诗宋词更是信手拈来。我是个懒得烧死麻蛇吃的人。现在上心了,跑前跑后照顾她。

     芒糯山寨周围有大片的古茶园,山里还有许多茶缘植物。芒糯山后是澜沧江的支流小黑江,过了小黑江是双江县。就北回归线而言,芒糯山和普洱县的困卢山处于同一位置。当地除了佤族外还有布郎族,他们用传统工艺加工晒青毛茶。鲜叶少时,佤族妇女在簸箕里用手揉制;鲜叶多时,她们就在2。5米 X 2米宽的竹席上用脚揉捻。芒糯的佤族妇女从不穿鞋,脚底有一层又厚又硬的老茧。踩碎石,走刺棵,如履平地。佤族中年妇女抽旱烟,竹制的烟锅长短不一。我常看见她们光脚踏灭点烟后还红红的火炭。我对小谭说,你容易同佤族妇女沟通,劝劝她们不要用脚揉茶。采茶高峰期间,她跑来跑去游说,但效果不大。

     佤族家里很简单,金属制品就三件:刀,火塘支架和铜锣锅。床上是自己织的布毯,盛水用的是竹筒。天阴时,茶叶就摊晾在火塘上吊挂的竹席上。晒青毛茶偶有烟味,原因就在于此。佤族小伙子爱赶时髦,再穷都要买一个47元的红灯牌收音机成天背在身上。夜里,开着收音机在女孩家门前门后不停的吹葫芦笙。幸运的,有心上人缝制一个精巧的挎包装收音机。我上小学时经常摆弄矿石收音机,到芒糯派上了用场,方圆几十里的山民都来找我修收音机。寨里有一个叫岩坎的小伙子,他收音机的三极管脱了线,一会响一会不响,急坏了。那时卖一头大肥猪还买不了一部收音机。我烧红火钳,焊好那根线,收音机翻来倒去都会响了,岩坎也成了我的好朋友。

     茶叶公司宋文庚经理是工作队组长,住在大队部。谭晓铃和外贸局的陈汉皋也在大队部。芒糯这个点上只有我是搞茶叶的。岩坎经常带我进山转茶林。每次进山,我们都带一小瓶供销社买来的煤油,一小捆稻草。遇到树上有马蜂窝,岩坎就砍一根长竹竿,用藤条捆牢稻草,浇上煤油点燃。蜂窝受到威胁,野蜂群疯狂地进攻火把,结果是葬身火海。岩坎爬上树取下蜂窝,晚上我们就有了一盘香喷喷的蜂蛹打牙祭。一次,我发现个大蜂窝,岩坎却说不能动,蜂窝有主了。我糊涂了。荒山野岭,怎么会有主?原来有人在我们前面发现蜂窝,他没带火,就折断一根树枝做标记,表示有了所有权。

     岩坎告诉我,芒糯出去半天的路,有一棵茶爷爷,是文东这一带最大的茶树,树高过上允的两层楼房。岩坎的汉语不是太好,我没听清楚茶爷爷所在的地名。其实岩坎说的就是帮葳大茶树。去大茶树只能徒步,来回要一天时间。岩坎说带我去看。晓铃也答应陪我去。粮油食品公司副经理、芒糯点上的副组长李华却死活不同意,说上允有两个冶金系统的工作队员被杀害了,上面通知不得随意外出。我最终未能拜见这茶爷爷。

     老宋和陈汉皋知道我和谭晓玲的心思,暗中给我们创造机会在一起。快回昆明了,我和晓玲到山上采了一些茶叶让岩坎带回去加工。我特别交代岩坎告诉他妈妈千万不能用脚揉捻。那时芒糯没有电,我晚上看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都是用的微弱的小油灯。岩坎说了一个事。前些年老村长到外面开会,住的招待所有电灯。散会后老村长割断电线,提了一个灯泡回来。他一路小心翼翼,走了那么多山路灯泡竟然没有坏。他继而用麻线把灯泡挂在场子上,召大家来看夜明珠发光。天黑了,那珠子肯定是发不出光的。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宋经理听,大家都笑了。老宋到公社开会,用公社的电话同公司生产科魏谋诚科长通了话。那时茶叶公司有一笔国务院文件同意提留的茶叶改进费。老魏亲自押车,送了一台柴油发电机和几台茶叶揉捻机下来。夜明珠亮了。佤族老乡高兴地围着一位吹笙的老者跳舞,踩得打谷场的黄灰乱冒。

     回到昆明,晓玲她父母要请我和陈汉皋家里吃饭。我这个人向来不修边幅,衣服皱巴巴的,又不会喊人,木纳得要命。陈汉皋一看就像贾宝玉,板扎的上海衣着找不到一点皱纹。她父母对我没一丝好印象,死活不同意我们的关系。晓玲左右为难,常常伤心落泪。这是我人生的一大挫折。在芒糯山寨,不知有多少个夜晚我是想着她入睡的。分手那天,她来到我在老外贸局球场上临时搭建的草屋。我泡了两杯我们亲手采摘的晒青毛茶。大叶种晒青毛茶真的是苦涩至极。一年多来,我们是第一次手拉在一起。她含着那苦涩流泪。我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女人掉眼泪。她恍恍惚惚地走了,不久去了美国。我深深体会了古茶树茶叶的苦涩,到天亮都没有入眠。那时东西少,搬出草屋时,我把岩坎给我装茶叶的小麻袋塞进一个像留声机的老式录音机里。后来有了新式录音机,那台老机子就一直呆在我的床脚。

     还是那山,还是那路,然而以前是毛路。我们工作队坐在解放牌汽车车厢背包上,吃着灰,晒着太阳。路上的牛和小孩看到汽车就四散奔逃。转过一个弯,有五、六条牛慢条斯理走在公路上,我沉浸在往事中,措施晚了点,吉普车差点碰到牛身上,惊得坐在副驾上的保卫民处长怪叫。
                             
     文东乡公所出去几公里就到了帮葳,大茶树就立在村头古道旁。澜沧县人民政府92年9月25日公布帮葳古茶树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帮葳古茶树为乔木型大茶树,树高11。8米,树幅8。2 X 9。0米,根颈处干颈为1。14米,最低分枝高70厘米,一级分枝三个,二级分枝十三个。专家认为,帮葳古茶树既有野生大茶树的花果种子形态特征,又具有栽培茶树芽叶、枝梢的特点,是野生型与栽培型间的过渡类型,可直接利用,其树龄在千年左右,是于今发现的最古老的过渡型大茶树。这棵古茶树的发现,对研究世界茶树的起源和进化,对研究茶树训化生物学,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虽然发现的早,但保护大茶树的措施得当,帮葳古茶树至今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20年后的一天,晓玲看我来了,是汉皋陪着来的。陈汉皋那时还不是外经贸厅副厅长,记得是处长吧。我想起了我们的茶叶。我没说什么,泡了三杯茶。岁月的流失,陈化了茶叶,也陈化了人生。昔日的大叶种晒青毛茶,今天已陈化成地地道道的普洱茶。刺激感官的苦涩味消失了,留下的是陈香甘醇的滋味。品茶如人生,谁解其中味?这时,我已做了二十年的普洱茶。我体会到,内含茶类物质越丰富的茶叶,越苦涩味酽,加工出的普洱茶越甘滑醇和,陈香悠久,饮到口里,厚实饱满, 回味无穷。


     (无巧不成书。马嘉小姐看完我写的考察散记之三,告诉我谭晓铃家竟然是她家的邻居,她还教过马嘉英文。马嘉好为我惋惜哦。)

    (四)

     云南省双江县勐库镇西面有一座邦马山,属横断山脉向南延伸的余脉,主峰3234米。印度洋来的暖湿气流与太平洋气流在这里交汇,形成了特殊的气候,因而雨量较为充沛。冬天贮雪的主峰,又继续为山腰的植被提供了必需的水分。这里的植物沿山脉南来北往繁衍,生长茂盛,古木参天,地上铺满了枯枝败叶变成的腐植土。近几年气候变化,密布的竹林开花死亡,一批古茶林才得以显露出来。在茶树群落里,有两棵胸径在一米以上的大茶树,树高二十来米,郁郁葱葱。直径在一米以下的茶树比比皆是。新发的幼茶朝气蓬勃,茁壮生长。这里也是大理茶种(C. Taliensis),野茶树群落垂直分布在海拔2250~2720米间,面积达373公顷。

     1916年,以勐库茶为主料生产的沱茶独领风骚。许多人都知道勐库茶好喝,却不知道这里藏着茶祖茶宗。一条20多公里弯弯曲曲的县乡土路把我们引到大户赛村公所。大雪山腰2600多米处一个叫茶山河的地方最近发现一棵野生大茶树。发现人是当地的拉祜族小伙子扎姆曰。我们原不知道扎姆曰是最大茶树的发现者,在其他人误导走几次冤枉路后公推他是王牌向导。闲聊中得知了发现大茶树的过程。扎姆曰在没有当地政府人员时悄悄抱怨没有得够应得的奖金。原来前任县长定下条件,谁发现胸径大过一米的野生大茶树,政府奖励人民币五千。看来后任县长没有兑现前任的承诺。我们在扎姆曰的引导下徒步穿越没有路的原始森林,翻山越岭,从1700多米上升到2500多米,行走四个小时,行程十多公里。在没有路痕的原始森林里移动困难重重,攀爬陡坡更是需要决心和毅力。文质彬彬的农大茶学系周红杰副教授一路走还在一路指点我们如何辩别野生茶树。全队最担心的是马嘉小姐。前几天徒步穿越无量山的行程,已使她两腿僵直。大家开玩笑叫她“马叉”。她说她要崩溃了,脚上已磨了几门大“泡”。马嘉是个不错的女孩,在城里金枝玉叶,在荒山野岭却能咬紧牙关踩着血泡不掉队。或许山鬼李健吓唬她的话起了作用:“熊瞎子哥哥特别喜欢关照掉在后面的美眉妹妹”。

     邦马山山坡陡峭,难得觅到一块平地。在2400米处一棵大树下有一块稍微平整的山坳。营地就定在这里。大家动手砍来一些飞机草铺平营地扎帐篷。省计委农经处保卫民处长在一条大树根边理窝,神情专注认真,就那几根飞机草,这边拉拉,那边扯扯,做了许多无用工,还忙的团团转。山鬼又来了话:“雄性常用两种方法吸引雌性,一是展示漂亮的羽毛,二是打理一个好窝。”大家听了,乐得抱着肚子笑个够。几天下来,扎营已是轻车熟路,十多分钟就搞定了。

     还有时间,我们先去看了胸径一米的一号树。这棵树位于海拔2720米,株高16.8米,乔木,基干围粗3.25米,胸围3.1米,树幅13.7×10.6米,分枝密度中等。我看着样本枝叶,在野生大茶树下听周教授和思茅茶树良种场扬柳霞场长讲课。黄炳生同志也听得很认真。云南普洱茶产区野生型茶树主要特征是:乔木或小乔木型,树姿较直立,嫩枝无毛或少毛;叶大,长10—20cm,叶面平或微隆起,叶缘有稀钝齿,越冬芽鳞片3—5个;花大,冠径4—8cm,花瓣8—15片,色白质厚;子房有毛或无毛。搞茶叶是要尊重科学的。70年代中,我分配到省外贸局业务处,在李克邦同志手下协助管茶叶。当时发生一件事,销往西藏的云南紧压茶出了问题。藏民反映饮后出现头昏、腹痛、腹泻等症状。国家民委专门派人下来调查,宋文庚同志到下面封了仓库。那时茶叶产量有限,省茶叶公司文件规定可以收购一部分荒野茶(开始叫丛茶)拼入边销茶。不知是拼配比例出了问题,是销区不对路,还是采摘不认真,误采误收了相似野生茶叶的其他植物。总之,云南紧压茶从此大批退出了西藏市场。

     云南大学茶学系蔡新教授对我说,我们的祖先是很聪明的,在长期训化野生茶树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道那些树种可食用,那些树种不可食用。盲目笼统地说食用野生茶叶好是会出问题的。勐海巴达大茶树也属大理种,但不能食用。在茶叶拼配中使用过多的伊洛瓦底种(也叫滇缅种),同样是有害无益的。盲目推崇野生茶叶,对种质资源破坏极大。

     夕阳映照下的原始森林漂亮极了,拍出的照片赏心悦目。我就着柔和的光线将快门按个不停。夜里风很大,帐篷吹得呼呼响。虽然这是此行扎营海拔最高的地方,也不觉得冷,七孔棉的睡袋只能拉开盖在身上。我们聊了一会云南的山形地貌,聊到横断山脉向南扩展形成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孕育了造福于人类的大叶种茶树群落。野生茶树群落,总在北回归线左右发展。北回归线当然穿过了邦马山。70年代到80年代初,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和海南到云南大量调运大叶茶种回去种植。到了当地,物种就变异了,成为中叶种或小叶种。达尔文的话验证了,保留是物种的遗传方面,变异是物种的适应方面。我猜想着茶属植物与北回归线的谜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来到扎姆曰新发现的新一号茶树。这是我们此行的高潮,大家兴奋至极,欢呼雀跃。我们三人才合围拥抱了这茶祖茶宗。我们做了丈量:基围4米,,胸围3。5米,树幅15。8X15。3,树高20来米。大树有四个分枝:枝一周长2米;枝二周长1。25米;枝三周长1。8米;枝四周长1。1米。详细资料和树龄有待专家进一步鉴定。鉴定结果出来,或许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野生茶树。这棵大茶树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云南是世界茶叶的原生地。特别有趣的是,有一棵二十多米高呈人字形的大树,是大理茶和蒙自山茶长合在一起的自然联体树。这也是世界一绝了。

     回程路上,气氛比上山轻松许多。老保多年搞农业,下乡爬山是家常便饭,50岁的人了,又走了几天的路,竟然还有力气猴子般爬高上低,攀爬六、七米高的藤子上树。山鬼在一边大叫:“返祖了,返祖了。”又是一片笑声。下山比上山轻松。我常爬山,虽然上山慢,但腿硬,下山却很快,几乎是半跑着下来,走在最前面。山鬼又在那作恶,哄着推着马嘉猛跑,让她悄悄超过我。我心里明白,马嘉今晚和明天可惨了,肯定是蛤蟆被牛踩中,全身痛。最后一百米,她果然憋足气冲刺。我正常走我的路,就让她高高兴兴第一个到村公所拿桂冠吧。

     前任双江县长俸国兴是傣族干部,和我是老朋友了。他在任时,我引进外资从印度进口一条CTC生产线安装在勐库镇,为双江创了不少税利。他对我一直是很感激的。在勐库吃晚饭时,话又说到古茶树。大家都在议论,定下的奖金不能不兑现。老俸说他已调到地区工作,现在他也没办法。县茶办说已经付了三千。我表了一个态,再发现更大的树,五千元奖金由省茶叶协会拿。我开了个玩笑,“你们耍赖推委,乡民耍民族脾气把树砍了可就坏了大事。”山鬼在一边插话,山民为采野茶,已经砍倒了到两棵大腿粗的野茶树。老俸一副期待的眼神,这次欠下的,能不能。。。?“搞了近三十年茶叶,今天有缘结拜茶祖茶宗,高兴,”我边说边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两千元递给老俸,请他转交给拉祜族小伙子扎姆曰。

    (五)

     镇沅县千家寨是考察队行程的最后一站。跑了一圈,普洱茶产区的大叶种古茶树,包括野生、过渡和栽培型,基本集中在哀牢山以西,邦马山以东的三角地带。镇沅县城到六甲乡有70公里的县乡土路,六甲到千家寨还有20公里乡村土路。我们前几天的活动都在澜沧江流域,来到把边江就意味着进了红河流域。把边江把哀牢山和无量山切割开来。镇沅县城在无量山,千家寨在哀牢山。去千家寨要跨过李仙江的上游把边江和阿墨江。归纳一下,生长在云南普洱茶产区的大叶种古茶树有几个地理特点:一是高原,海拔在1000米到2800米之间;二是沿北回归线太阳垂直照射区;三是基本集中在澜沧江流域和李仙江流域。

     进入哀牢山区,人烟稀少。我一边开车一边琢磨,深山老林里一百五十多年前怎么会出一个上千户的村寨。车开在乡间土路上黄灰滚滚,路边的景色也一般。到小吊水才开始感觉到千家寨山雄,水秀,林幽,物奇。停车处海拔1700多米,千家寨位于大吊水上嘟噜河边,海拔2100多米,到茶树王还得穿过原始森林上到2450米。当地人称大吊水的石栅门瀑布高悬于半山腰,从山峰间的峡谷口喷泻而出,总落差100米,溢宽10-20米,三级跌落,最大一级80米。

     这一段的坡最陡。我上坡走得慢,一路同老乡聊天。同治年间,钦差大臣林则徐调集清兵围攻大理杜文秀,彝家兵马大元帅李文学率3600余人增援,不料清兵抄后路破了南涧。李文学被叛徒李明学出卖,在南涧乌龟山壮烈牺牲。李文学牺牲后,哀牢山起义军“皆嚎歌山野”。其残部一千多人从南涧撤到哀牢山中部安营扎寨,凭借险要地势继续对抗清军。千家寨就是这样来的。我春节游祥云水目山,得知林则徐曾在水目山刻碑留字,但不解他来云南干什么。在这里,我了解了林则徐的一个侧面。老乡指给我看,左边峰峰顶树后是烽火台,山后和右侧是3137米大雪锅山山脊天险,正面是大吊水悬崖,起义军只在左侧建了炮台。我一边爬山一边喘气一边体会这“一人挡关,万夫莫入”的险境。一百多年前,茫茫哀牢山曾经有过一段悲壮的历史;一百多年后,腰粗的冬瓜树已在千家寨遗址坍塌的屋内拔地而起。我问老乡,“周围有没有起义军的后裔”?老乡肯定地回答,“没有”。“传说清军投毒嘟噜河,害死了全部起义军”。这我是不信的。但起义军确实消失了,不知他们去了哪儿。

     看茶树王,还要继续往前走几公里,穿过嘟噜河,穿过粗犷宁静的原始森林。这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展示出一幅生物多样性的画圈。我们看到许多茶缘植物。茶花已经开过,但比昆明晚了许多时日,偶尔还有一两朵残花挂在树梢上。当年起义军在深山老林里,缺医少药,就是靠的茶叶治病解毒。茶树王高25。6米,根径1。2米,胸围2。82米,树幅22 X 20米。这是我们此行看到的独株最大的茶树,可惜迎面的枝条已经枯萎了,而且还在进一步恶化,树幅肯定是达不到记载的22 X 20米了。树脚坡上垒了两道石埂,立着两个石碑,不远处修了个亭子。这些活动已将周围的原始植被破坏殆尽。回程路上,周教授说台湾商人害了这棵树。语出惊人。我不解其意,一路追问。周教授说,垒埂立碑,破坏了原有生态,还每年索要十公斤干茶从事商业抄作活动。制作一斤干茶需五斤鲜叶,拿走十公斤干茶等于拿走五十公斤鲜叶。对于没有驯化过的古茶树,这意味着什么?为保护古茶树种质资源,国家有法律条文不准破坏古茶树的生态环境,不准采摘、加工、销售直径40厘米以上古茶树的茶叶。周教授看过90年代初云南老茶叶专家张顺高拍摄的影象资料。那时的茶王生气昂然,英俊潇洒,现在则老态龙钟,气息奄奄。保护区管理人员说台湾商人答应的那点小钱至今大部分没有到位。看来茶树王的精气被商人吸走了。我如梦初醒。80年代初陪4个美国人参观勐海南糯山栽培型的茶树王,那时没人树碑垒埂,时任勐海茶厂厂长的唐庆阳只用几根绳子圈住不让人靠近,茶树长得生机勃勃。后来又是亭子又是碑,再加几道埂护根。几百年来活得好好的茶王,十多年工夫就折腾得“仙逝”了。三月八日那天,我们在澜沧考察邦崴大茶树。茶树有一条两三米长的大根裸露在外。马嘉小姐好心,问用不用拿土掩上。周教授连说不行,维持原生态就是最好的保护。没有受到大的惊扰和掠夺,邦崴大茶树至今枝繁叶茂。


     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去年春天捡到一只小猴子,养了近一年。拿巧克力给它,不要。小尹自己咬了一口再递给它,接了。尝到好味道,它三两下就把巧克力塞进腮边食囊里。午餐时,小猴依偎在老保怀里啃鸡脚。老保把盛有高度白酒的酒杯递给它,这小家伙竟然不停地用指头沾着喝,把大伙乐得不行。它喝醉了,尽管到一边睡觉。管理员说,小猴跟着猴群去了几次,过不了两三天又跑回来。它学了人的脾性,难得同其它猴子沟通,老受欺负。这里好酒好肉款待,又有亲情呵护,那里大风大雨,还要生死竞争。看来小猴不可能回归自然了,但我想不明白它将来怎么找女朋友。我在想,同那山头上的茶树王一样,他的生存环境还应该是野生的。